EN
当前位置: >  行业资讯 >  详情

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

发布时间:2024-03-15

        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“农业保险一定要搞好,财政要支持农民参加保险”。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21年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具体要求,政府工作报告也多次部署农业保险工作。自2007年财政部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,已累计拨付保费补贴资金逾3000亿元,年均增长22%,持续推动农业保险“扩面、增品、提标”。我国农业保险在保障农户收益、助力乡村振兴、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 

        我国农业保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之路

 

        我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养活了近20%的人口,需要农业保险持续发挥保障种粮收益、护航农业生产作用。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,汇聚部门、地方、行业、研究院等方面力量和智慧,不断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制度体系不断健全。财政、保险监管、农业农村、林草等部门协同发力,农业保险条例、大灾风险准备金管理办法、保费补贴管理办法、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、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遴选管理办法相继出台,初步构建符合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的“四梁八柱”。2019年5月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,是当前阶段发展农业保险的纲领性文件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发展脉络逐步理顺。从6省区到覆盖全国,从2007年玉米、能繁母猪等6个品种到种植业、养殖业、林业、地方特色农业等数百种农产品,从“保物化成本”到“保完全成本或种植收入”,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脉络逐步理顺,发展局面全面打开,深度(保费/第一产业增加值)和密度(保费/农业从业人口)均达《指导意见》提出的阶段性目标,三大主粮保险覆盖率超75%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补贴政策持续优化。财政部修订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,优化补贴比例体系和资金分配方式,将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范围扩大至全国,并创新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工作,突出正向激励。目前种植业中央财政补贴比例分35%、45%两档,养殖业分40%、50%两档,各级财政补贴比例近80%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市场体系健康发展。目前,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已由2007年的6家增至30余家,多数省份有3家以上机构开展适度竞争。全国建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 40万个,基层服务人员近 50万人,基本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和95%以上的乡镇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保障能力日益增强。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保费补贴478亿元,同比增长10%,支持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超1400亿元,为1.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约5万亿元,农业保险日益成为广大农户“定心丸”和农业生产“稳定器”。在江浙沪台风、河南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后,农业保险均发挥了助力农户恢复再生产的重要作用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发展基础持续夯实。财政部依托中国农业再保险公司建设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,实现农业保险全行业首次数据实时汇集、清洗治理、互通共享,并按季度共享主要数据至有关部门和承保机构,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保险精准度、精细度、可靠度。

 

        积极稳妥、高质高效发展农业保险

 

       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连年增长,支持品种逐步增加,覆盖面积不断扩大,保险保障不断提高。在理念方面,坚持自主自愿、稳妥有序、高质高效、依法合规、风险可控、创新赋能等原则发展农业保险,稳字当头、稳妥有序,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坚持自主自愿。实施农业保险的地区以及有关农户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、承保机构均应坚持自主自愿原则。以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大主粮保险为例,各产粮大县有关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在物化成本保险、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中自主自愿选择投保产品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坚持稳妥有序。地方财政部门应综合考虑当地农业发展、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,适应本地农业保险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,允许村集体组织小农户集体投保、分户赔付,及时足额拨付保费补贴,循序渐进、因地制宜扩大政策实施范围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坚持高质高效。地方财政部门应切实履行辖内农业保险工作小组牵头责任,加强与农业农村、保险监管等有关单位以及承保机构协同,强化绩效导向,稳扎稳打、高质高效落实政策要求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,确保政策精准滴灌,推动实现农业保险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坚持依法合规。监督承保机构重合同、守信用,及时足额定损理赔,不得平均赔付、协议赔付。严禁虚构或虚增保险标的或者以同一保险标的进行多次投保,严禁虚假理赔、虚列费用、虚假退保或挪用经营费用,严禁欺骗、误导、强迫或限制投保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坚持风险可控。完善风险防范机制,强化承保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,坚持审慎经营,提升风险预警、识别、管控能力,强化风险减量管理,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。同时,持续健全农业再保险和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,形成农业风险闭环管控体系,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。

 

        ——坚持创新赋能。鼓励各地探索开发符合当地特点和农户需求的农业保险创新产品,推动农业保险与其他农村金融工具和支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,助力健全农村信用体系。同时,不断提升农业保险信息化、科技化水平,有效规避道德风险。

 

        持续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

 

        目前,我国农业保险纯保费规模位居全球首位,深度超过1%,密度超过500元/人,已基本完成《指导意见》提出的阶段性目标。未来一个时期,财政部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,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、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重点工作有关要求,秉持“价格、补贴、保险‘三位一体’政策体系”中重要一环的定位,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提质增效,进一步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战略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保障力度,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,逐步实现从农业保险大国到农业保险强国的跨越。

 

        一是围绕惠农支农目标,合理规划发展优先顺序。以惠及农户为根本目标,合理规划农业保险发展优先顺序,强化预算约束,保障好主粮、生猪、油料、糖料、橡胶、森林等主要大宗农产品和重要物资稳定安全供给,适应好农业保险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。按照“中央发展大宗、地方发展特色”的思路,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,积极支持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,支持农户增收。

 

        二是提升大灾保障能力,构建多层风险分散机制。我国农业生产分散、面广、受灾害影响大,构建完整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链条,对于筑牢应对农业大灾风险“安全网”“防护堤”、推动我国农业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、健全市场化防灾救灾体系具有积极意义,应进一步健全直保公司、再保公司、地方协同配合机制。此外,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体系,服务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 

        三是加强数据科技赋能,夯实农业保险发展基础。鼓励各地和承保机构探索无人机、GPS定位、电子耳标、智慧农险服务等技术手段,不断增强科技应用深度,强化我国农业保险信息化建设,夯实农业保险数据基础。同时,加快推进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建设,打造“空天地”一体化服务平台,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精准度、精细度、可靠度。

 

        四是鼓励保险产品创新,推动金融工具融合发展。目前享有中央或地方财政保费补贴及奖补的险种包括物化成本保险、完全成本保险、种植收入保险、价格指数保险等多个品类,涉及农产品供应链多个环节。下一步,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要求、深入研究保险方案、扎实评估惠农效果的基础上稳步探索,发挥农业保险保单增信等方面功能,逐步提升与信贷、担保、期货等其他金融工具的融合度,实现政策协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作者:财政部金融司)